战国时期,诸侯国之间是需要相互交换质子的,一国将本国的皇子抵押在另外一个国家,质子存在的目的,表面上是为了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和睦和友好,实际上是为了约束彼此,相互牵制,让对方不敢随意挑起战端。

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外交方式,由于春秋战国时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裂割据,战乱频发。后来一些强大的国家为了互相牵制,就会把本国国君的儿子,或者是其他身份贵胄的皇室成员送到别国生活。

如此一来,增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任,减少了因为相互猜忌而引发的战乱。古语有云,两国交战不斩来使,实际上质子也是这样的一种存在。质子即便在其他的国家得不到善待,但是对方也绝对不可以危及到质子的性命。历史上就连秦始皇嬴政小时候,都曾经跟着父亲一起在赵国当过一段时间的质子。
-
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,两人的诗歌隐晦迷离,擅长难于索解的爱情诗歌,并创造晚唐诗歌高峰。李商...
2021-03-31 10:09
阅读全文>>
-
2020-06-30 23:05
阅读全文>>
-
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诗人,宋朝中期的文化界领袖,诗、书、词、画样样精通,人称苏东坡,世人为了纪念它...
2020-06-30 23:11
阅读全文>>
-
清朝的慎刑司是皇宫里用来审理案件,实行刑罚的地方。慎刑司掌管着正黄旗、镶黄旗、正蓝旗上三旗的刑...
2018-11-13 15:07
阅读全文>>
-
韦贵妃本名韦珪,字泽,出身大士族京兆韦氏,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妃 。韦珪初嫁隋朝民部尚书李子雄之...
2021-03-31 10:08
阅读全文>>
-
古代的嫡长子跟长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长子指的就是所有儿子当中年纪最大的那个,而嫡长子,指的则是...
2018-11-23 11:14
阅读全文>>